“我們之間曾是關系很好的同事,現(xiàn)在卻因為借錢不還,還玩失蹤,我對他已經(jīng)失去了信任......”都說檢驗兩人感情最好的方式就是跟他借錢,三都縣的孫女士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錢好借出,難得討回,彼此間的同事情誼也因一次借貸糾紛全部耗盡。
2023年,潘某某因家中突發(fā)狀況急需一筆資金,向孫女士借款10000元,并承諾兩天內歸還。出于對同事的信任,孫女士通過銀行卡轉賬的方式將借款存入潘某某賬戶,并未要求潘某某提供任何形式的借據(jù),只是口頭約定了還款期限。
借款兩天后,潘某某沒有主動聯(lián)系孫女士還款。孫女士多次通過電話和微信聯(lián)系潘某某,提醒其還款。起初,潘某某以各種理由延遲還款期限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潘某某開始回避孫女士的聯(lián)系,甚至拒絕接聽電話,最后直接避而不見。追債一年多仍未果,孫女士只能尋求法律幫助。
該案經(jīng)三都縣法院調解后,原、被告雙方自愿達成一致意見,即:被告潘某某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,于每月20日前償還原告孫女士2500元錢,直至清償完畢止。若被告潘某某未按上述期限足額還款,則原告孫女士有權對所有尚欠款項向法院申請強制執(zhí)行。
借錢不還不僅損害個人信譽,還可能惹上法律糾紛。在金錢往來中,應遵循誠信原則,及時履行還款義務,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個人信譽。如因欠錢不還,被法院列為“失信被執(zhí)行人”,不僅自己的信用記錄受損,社會信譽下降,子女報考公職人員、軍校等政審或有可能無法通過。此案也提醒廣大群眾,在借款時應當簽訂正式的借款合同,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免受侵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