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長順縣廣順鎮(zhèn)青山村有一個微信群——“紅紅火火程羽寨”。微信群是趙桂梅建的,村民有事在群里說一聲,趙桂梅就會跑前跑后,村民都親切稱她“趙孃”。
今年41歲的趙桂梅是長順縣公安局交警大隊民警。2018年3月,她被派往青山村任脫貧攻堅隊副隊長。
“你是女同志,你先選一間宿舍。”一到青山村,青山村老支書就帶著趙桂梅來青山小學已經(jīng)不用了的教學樓前。但是,趙桂梅一看,傻眼了。從一樓到三樓,所有房間的門都破爛不堪,窗戶沒有一塊完整的玻璃。廁所在50米外的一個角落里,夜晚連路燈也沒有。想洗熱水澡,那是一種奢望。
然而,趙桂梅二話不說,帶著隊員從村民那里借來錘子、木條,自己動手,將所有房間的門窗逐一修復、加固。
趙桂梅深知,要做好青山村脫貧攻堅工作,必須深入基層,全面了解村情、民情、貧情,才能對癥下藥,打好脫貧攻堅戰(zhàn)。
于是,趙桂梅便與脫貧攻堅隊員、村干部一起走家串戶。青山村有貧困戶206戶,貧困人口占全村30%。全村人均耕地0.12畝。由于人多地少,村里很多年輕人外出打工。于是,勞動力缺失,又造成大量土地荒蕪。
如何用少量的勞動力讓荒蕪的土地重現(xiàn)生機?
趙桂梅查閱資料、請教專家,終于找到了答案——種植生姜。青山村一口氣種植了50畝。“按現(xiàn)在的長勢,10月份就能豐收,每畝收入上萬元。”趙桂梅說。
55歲的村民柏貴祥,身患殘疾多年一直臥病在床,為了治病不僅花光了所有積蓄,還負債數(shù)萬元。在貴陽打工的女兒每月寄來的工資還不夠柏貴祥兩星期的藥費。兒子柏濤大學畢業(yè)后,一直呆在家中無事可干。柏貴祥患病后,原本在外打工的妻子王元芬不得不回來照顧老伴。于是,柏貴祥一家舉步維艱。
走訪中,趙桂梅得知這一情況后,多次到柏貴祥家中組織召開家庭會議。隨后,趙桂梅四處奔走,在長順工業(yè)產(chǎn)業(yè)園的一家公司為王元芬找到一份工作。這樣,王元芬不僅能照顧老伴,每月還有3千元的收入。
在趙桂梅的努力下,柏濤得到了15箱養(yǎng)蜂指標。“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有80箱了,蜂蜜賣了300斤,每斤120元。”柏濤笑著說。
76歲的村民柏懷勝沒有想到有生之年還能住上新房。柏懷勝是一名孤寡老人,以前的房子是40年代的木屋,已岌岌可危。現(xiàn)在他家的新房不僅有衛(wèi)生間,廚房的櫥柜也一應俱全。
青山村村主任楊文全說:“在青山村,趙桂梅有好幾個角色——社情民意調(diào)查員、政策法規(guī)宣傳員、富民強村服務員、矛盾糾紛調(diào)解員、生態(tài)建設組織員。”
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李雅
編輯 吳玲